1、核污水排放对海洋系统的影响究竟多大? 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核污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会对海洋水质产生影响,导致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退化。海底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等,也会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某些物种可能会灭绝。
2、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核污水排入大海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使得渔业受损,渔业资源减少甚至消失。这对于依靠渔业为生的沿海地区来说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失业和贫困问题加剧。 跨国界的影响:海洋无国界,核污水排入大海可能会对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3、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成分,氚的含量最高,其次还有碳14,钴60和锶90,这三个元素的降解时间更长,而且很易进入海洋的沉积物中被海洋生物吸收,这些同位素对人类具有潜在的毒性,能以更长久和复杂的方式影响海洋环境。例如,碳14在鱼体的生理浓度可能是氚的5万倍。
4、除了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放射性物质还可能因洋流作用而扩散至整个太平洋甚至全球海洋。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核污水中包含的放射性同位素氚和碳-14。特别是碳-14,作为“人类集体辐射剂量的主要贡献者”,可能对人类DNA造成损害。
1、目前,珊瑚礁的碳源/碳汇属性仍然存在争议,还没有被纳入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为代表的海岸带蓝碳收支中。
2、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机制;海洋碳汇由溶解度泵、生物泵和微型生物泵3种碳泵共同完成,其中依赖海洋微生物的微型生物泵储碳效率最高;海洋碳汇正面临生境基础退化和海洋酸化加剧的问题,未来应针对问题加强政策性管理和保护以及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
3、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报道,科学家们根据新模型发现,海洋在帮助人类缓解温室效应方面功不可没,其实际上捕获的二氧化碳比之前观测到的要多出两倍,而 海洋的储碳能力分别是大气圈和陆地圈的50倍和20倍,达到数十亿公吨。
4、碳汇渔业在环境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这一过程被称作碳汇。当捕捞水产品时,这部分碳会被移出水体,从而增强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全国海岛保护规划还强调了对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生物物种、沙滩、植被、淡水和自然景观等。应积极开展海岛生态资源调查和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保护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海岛保护规划。开发建设活动应合理控制规模,并采取措施保护海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
法律分析:海岛分成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积岛四大类型。第一种类型大陆岛,是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世界上比较大的岛基本上都是大陆岛。第二种类型火山岛,是海底火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岛貌峻拔,与大陆岛、珊瑚岛有明显的不同。第三种类型珊瑚岛,只存在于我国热带、亚热带海域。
第九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军事机关,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应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环境等自然属性及保护、利用状况,确定海岛分类保护的原则和可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以及需要重点修复的海岛等。
1、由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珊瑚礁全球衰退,已经影响到珊瑚礁的钙化和碳循环过程,也加大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珊瑚礁二氧化碳“源-汇”争议。尽管珊瑚礁的钙化过程伴随CO2释放,但考虑到珊瑚礁生态系统内部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造礁珊瑚特殊的混合营养特性,其作为碳汇功能的属性也不容忽视。
2、因此,厘清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源-汇”机制、探索将珊瑚礁由碳源向碳汇转变的生态调控方式和途径,是当前最为紧迫的珊瑚礁生态修复之举,也是服务好国家碳中和目标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3、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显著。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
4、海洋碳汇,通常被称为蓝色碳汇,是指海洋作为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载体,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其碳库容量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每年,全球大洋大约从大气中吸收20亿吨的CO2,这占到了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