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则是书中的一大亮点,它倡导在设计中融合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增强景观的生态稳定性。通过实际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一原则在规划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2、第一部分:原理 探讨斑块的大小、数量和位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斑块尺寸:分析大与小的优缺点斑块数量:讨论如何确定适宜的数量斑块位置:研究其在设计中的理想配置边缘和边界的研究同样详尽,关注其结构和设计策略。
3、“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
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 园林景观是人们在城市中得以亲近自然,享受户外生活的场所,在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处于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
5、《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从斑块、边缘、廊道和景观结构的镶嵌性四个方面阐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这些原理在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1、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Sedon,1986,Leita and Ahern,2002)。生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生态学更关心分析问题,而景观规划则更关心解决问题。两者的结合是景观规划走向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2、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3、3) 生态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原则: 景观规划应该注重规划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力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开发利用必须服从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需要。
4、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生态系统。既然景观是个生态系统,那么,一个好的或是可持续的景观规划,必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 。
5、植被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植被规划,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植物,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植被以增加景观的多样性。 土壤治理: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其肥力和透气性,提高植物生长的环境。 天然草皮管理:采取合理的施肥、修剪和控制害虫等方法,维持天然草皮的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
遵循艺术构图的基本原则 .对比与和谐原则 植物造景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比例等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职务的多样性;又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所谓时效原则指的是植物配置设计时,要考虑长期与短期景观效果相结合,也要考虑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所需的时间。在设计时可考虑将快长树与慢长树相搭配,适当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与长势。若想在早期见效,可适当密植,几年后进行间移,但必须考虑到将来间移后的景观效果。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要从总体着眼。在平面上要注意种植的疏密;在竖向上要注意林冠线,树林中要注意开辟透景线;同时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远近观赏效果(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近观欣赏单株树的形态、花、果、叶等)。竖向上要注意林冠线 总体艺术布局上也应协调。